中国式AI原创发展与宏图——中国虚拟仪器之父应怀樵《中国科技新闻网》2019.7.31

2019-08-14 17:23:39 阅读次数:30224

资源下载:


摘要:从1965年10月提出中国式数字制造以来已54年了,他仍然坚持科学研究工作,亲自写论文已发表200多篇,指导研究生30多名和研究所的发展方向,他誓把中国式数字制造,中国式AI的SME的理念推向全世界!

关键词:中国虚拟仪器之父,应怀樵,东方所,中国AI,软件制造,SME



原文链接  中国式AI原创发展与宏图——中国虚拟仪器之父应怀樵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科技、商业、投资领域、乃至国家战略博弈层面的热门课题,令人关注的是在未来世界秩序与座次的争夺中,背负了一百多年“跟随者”、“模仿者”、“缺席者”形象的中国人,从一开始就走在了前面。从1956年诞生AI的概念以来,我国在1965年因探索地铁核爆炸作用下沉残余位移测试的需要,开始探索用数字算法(数字积分和DFT)取代硬件的方法,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应怀樵亲临罗布泊试验场,测得氢弹爆炸作用下地铁振动加速度数据,并自行开始数字化,数字积分的数字制造研究工作,到1978年中国力学学会昆明土岩爆破会议正式发表研究成功的论文到1979年就提出算法和软件制造仪器的概念,并成为现实,这与AI的理念有相似性。1985年我国提出卡泰仪器(计算机采集测试分析仪)和把试验室拎着走的理念变为现实。2009年提出云智慧仪器和云智慧时代的概念,2012年5月24日应怀樵提出从“软件制造(仪器)”到“软件制造(一切)”的新概念,它与AI的理念和思想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巧合。

AI就是通过算法和智慧软件,让计算机具有智能,与我国提出用软件来制造一切,定义一切,管理一切,用以省去人类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目的是一样的。2015年我国提出互联网+。2017年7月8日我国提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AI总体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第二步到2025年,AI基础理论重大突破,部分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AI的创新中心,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奠定基础。

 应怀樵1.png


软件制造一切SME概念的创新发展历程

1979年11月国防科委在杭州召开的核试验学术交流会(7911)上,应怀樵提出了用算法和软件取代硬件制造仪器的概念。一直到2012年5月北京十五届国际科博会上,应怀樵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云智慧科技时代正在到来,从“软件制造仪器”SMI到“软件制造一切”SME的原创创新概念的完成,这是中国式AI的理念创新发展。

1959年9月应怀樵考入浙江大学工程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学习,后因国家需要从1962年起,全班转入数学力学系应用力学专业流体力学专门化学习。1964年7月,应怀樵毕业后分配到中国铁科院高速列车风洞课题组研究列车风洞,64年10月~65年2月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风洞实验室学习风洞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1965年10月应怀樵调入国防课题防核爆炸的防护工程研究室,研究地下铁道在原子弹和氢弹作用下的振动噪声和动力学参量测试分析,负责振动加速度、速度、位移的测试分析工作。由于零赫兹的道床残余位移没有仪器能测试,应怀樵自行探索加速度数字积分取代硬件模拟积分,用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取代硬件频谱分析的方法,这是中国数字制造和虚拟仪器的早期萌芽,也是中国AI概念的早期萌芽。

由于当时只有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效果不理想,直到1970年到中科院计算所,用109乙机和BCY语言,进行计算才有较好的效果和初步成功,后来1973年所里进口日本工业展览会的ECC555小型计算机,用FortronⅣ进行计算,取得了满意的结果。1975年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十”的核试验总结即十次成功核试验和十年核爆炸总结,应怀樵有幸参加了总结组,向领导提出,他有了能算出位移和频谱结果的方法,领导批准555计算机给应怀樵用于地铁核试验计算,取得了数字积分,DFT频谱分析和传递函数的计算成功,论文于1978年1月在昆明中国力学学会土岩爆破会议上发表。

到1979年11月国防科委在杭州召开核试验防护工程学术交流会7911会议(机密级),应怀樵在会上总结提出使用算法和软件取代硬件制造仪器的概念思路。这是虚拟仪器(VI)概念的正式提出,由于是机密级会议,不能宣传报导,但曾在会上受到力学所所长郑哲敏院士的表扬,说应怀樵做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同时受到清华大学副校长张维院士和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院士等三位专家的表扬。张维副校长专门找应怀樵到他房间讨论这种方法的误差和可靠性,并建议应怀樵回北京后做补充研究实验。回北京后,应怀樵计算实验的误差可控制在5%~10%以内,很有实用价值,1979年《振动测试和分析》一书出版,书中就有用算法和软件代替仪器的振动参量变换用计算机计算的成功实例内容。

1980年,应怀樵调入抗震研究室,1983年《波形和频谱分析与随机数据处理》一书出版,书内就有软件制造仪器的使用计算和应用内容。1983年由于受到没有磁带机和信号分析仪使用的人为困难,应怀樵开始筹建中国科协咨询中心振动技术咨询部,并下决心研究中国虚拟仪器并争取获诺贝尔奖的梦想,1985年10月东方振动和噪声技术研究所(COINV)成立,著名科学家茅以升院士任首席顾问,著名力学家胡海昌院士任首任名誉所长,著名声学家马大猷院士,著名力学家郑哲敏院士等20多名院士任顾问,1985年10月11日东方所召开成立大会,会议主持人为侯朝焕院士,胡海昌院士等许多专家出席大会,应怀樵提出PC卡泰仪器(计算机采集测试分析仪)设想和DASP达世普软件,把实验室拎着走的设想并实现,1988年东方所的PC卡泰101在杭州钱塘江大桥火箭激振模态试验中应用成功,并在1988年9月16日-17日,汉城奥运会开幕日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实验成功的报道,1993年东方所的DASP和INV306智能采集系统参加加拿大多伦多的北京新技术展览会成功获表扬名单第一名,第二名为北大王选院士的激光照排系统。

2007年北京召开全国第二次虚拟仪器大会纪要中,因东方所对中国虚拟仪器突出贡献,被会议纪要称誉为中国虚拟仪器之父,同年美国苹果公司乔布斯宣布智能手机iPhone问世。

2009年在桂林召开的全国第三次虚拟仪器大会上,应怀樵提出云智慧仪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仪器VI+人脑工程+嵌入式软硬件。云智慧测试时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测试的新概念并已研制成功。2012年5月24日,在中国北京第十五届国际科博会暨2012年新兴产业战略性论坛上,应怀樵提出“从软件制造仪器到软件制造一切”自主创新概念的成功推出。从1965年开始探索到今年已经发展了54年了,从1970年到中科计算所初步成功到今年已49年,从1978年成功发表论文已41年。从1979年正式全面推出该理念已40周年。

2017年8月10日,中国改革报发表《应怀樵: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两大发动机—云智慧与软件制造》。

2017年10月12日,中国改革报发表《应怀樵“人工智能”与“软件制造一切”会带来什么,解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两大关键词》。

2017年11月24日,《企业家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特约记者王镜榕文章《应怀樵以中国式核心智慧开启人类工业革命新时代》。2018年4月《噪声和振动控制》期刊38卷Z1期,P1-P7,文章《“软件制造一切”与“人工智能+”对振动噪声的应用》发表。2018年6月28日,中国改革报,记者朱江《35载耕耘只为引领科技“智”造——应怀樵AI理念,软件制造一切概念的创新发展》一文发表。

2012年5月24日,新浪财经栏目发出《应怀樵“软件可以制造一切”》一文以来,2012年《中国高校科技》。2013年《中国科学报》2014年《香港文汇报》等许多媒体曾有四句激励人心的对比报道:“烈火中永生的哥白尼打破神学的诅咒;超越时光的爱因斯坦让宇宙不再遥远;苹果树下的牛顿使我们明白人不会掉到太空;虚实转换的应怀樵拖着孱弱的身躯誓让软件制造一切......”,使“软件制造一切”的概念与“日心说”、“相对论”、“万有引力”三个国外重大概念创新相提并论,使一个中国人与哥白尼、爱因斯坦、牛顿等三个国外著名科学家相提并论,这是中华民族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文明进程中最杰出的贡献之一。“软件制造一切”的新概念将会对社会、国家各行各业及一切带来颠覆性变革,颠覆世界经济、军事、政治的现有格局,各行各业均会发生重大的变革和改变,已经成为影响世界和人类文明的新思想,无论是现在亦或是将来,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应怀樵2.png


SME的光辉前景

SME和AI将会对社会的各行各业带来颠覆性变革。应怀樵认为AI与SME是人类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解放者,人类从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开展人们所喜欢的创新的科研和各种工作。所以AI所制造的失业对人类是好事,因此当AI高度发展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结构和分配方式将发生重大变革。SME和AI势将推动一个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共享共产的分配方式在将来诞生,它将是1.全民发基本工资福利2.全民免费共享医疗3.全民免费共享教育4.免费和低租金或购房相结合的住房时代。一个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将来临。从“软件制造仪器”到“软件创造一切”的原创概念,对我国和世界人类文明进程具有重大意义。让我们在软件制造一切SME的推动下好好把握这“国之重器”和发挥中华民族在数学和算法、软件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让它帮助我国登上G1的世界舞台。做AI方面的引领者,让中国引领未来。虽然应怀樵教授今年已78高龄,由于热爱科学研究的艰苦奋斗长期熬夜,通宵达旦的工作,经过一次脑出血,四次脑梗,四次心梗,九死一生的生死考验,他仍然坚持科学研究,他认为只要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益,就要坚定的去做,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精神!从1965年10月提出中国式数字制造以来已54年了,他仍然坚持科学研究工作,亲自写论文已发表200多篇,指导研究生30多名和研究所的发展方向,他誓把中国式数字制造,中国式AI的SME的理念推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