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报国、让中国「云智慧科技」驱动世界

《香港文汇报》2014.3.10 2014-03-10 11:56:47 阅读次数:23044

资源下载:


摘要:一直以来,在美国社会盛行着一句话:「金钱存在犹太人的口袋里,而智慧却在中国人的脑袋里。」的确,正如美国人所言,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科技界,中国人宛如一道靓丽风景线,其中不乏像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高锟及朱棣文等这样摘取诺贝尔奖的华裔大科学家,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使各自迈向属于自己的科技巅峰,同时也更是赢得了社会的无比尊重。在中国国内,虽说截至目前还未有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但是,像以中国首创的虚拟仪器(DASP)等为代表的中国原创技术「云智慧科技」已经对世界产生着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科技报国、让中国「云智慧科技」驱动世界

记中国虚拟仪器之父、北京东方所名誉所长应怀樵教授


 被誉为中国虚拟仪器之父的应怀樵教授,生于1941年,现任北京东方振动和噪声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他在群英汇萃的中国科技界,数十年如一日,一直主要从事振动噪声控制、信号信息处理、测控技术、故障诊断、模态分析以及数采与信号分析仪器(虚拟仪器)研究开发工作。如今虽说他已年逾古稀,但应教授还一直坚守在科研工作岗位上,矢志不渝,在成功攻克一道道世界性技术难题同时,也成就了这位中国科学家的科技报国理想。


拳拳赤子心,科技报国志


     吴越会稽,人文绍兴。作为水乡、酒乡、桥乡,这里风景秀丽;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更是人才辈出。

     1941年,应怀樵在人文底蕴深厚的绍兴出生。年少的应怀樵,曾在蔡元培曾担任校长的小学里受到优良教育,因而从小便立下了为民族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1959年,应怀樵考入浙江大学,就读于工程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与数学力学系应用力学专业。1964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铁道科学院,致力于高速列车风洞课题研究,并到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实习,学习风洞测试分析技术;1965年他参与了中国西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原子弹和氢弹的核爆炸防护工程研究,学习原子弹爆炸测试技术,接触了振动噪声和频谱分析;这之后,应怀樵又学习了数字计算机和信号处理分析,专业涉及振动和频谱分析。在1965年,应怀樵教授参加国防核爆炸防护工程课题——地下铁道核爆炸震动噪声与动力学测试分析的研究,当他遇到地铁道床的下沉残余位移(0HZ)用硬件无法获得的难题时,就萌生了虚拟仪器的大胆构想——「用数字算法和软件取代硬件」;1973年,他尝试用数字计算机的软件数字积分和数字谱DFT分析取代传统硬件模拟积分和硬件滤波的方法解决上述难题,1979年获得成功,成为虚拟仪器的最早成功范例。同年于杭州召开的国防科委核试验全国防护工程学术会上,他提出虚拟仪器的核心概念——「用软件制造仪器」,获得主持会议的中科院力学所原所长郑哲敏院士、清华大学原副院长张维院士、同济大学原校长李国豪院士的赞扬和支持,这一概念的提出,比美国NI公司提出的「软件是仪器」概念整整早了7年。

上世纪80年代,时值改革开放之初。1983年,应怀樵教授怀着对振兴中华、造福人类的理想追求,用身上仅有的300元钱筹建了北京东方研究所。

此后30年来,东方所获得持续快速发展,为诸多国计民生领域科研做出重要贡献。1988年中国虚拟仪器应用于火箭激振钱塘江大桥模态实验圆满成功;1993年3月,该仪器参加北京新技术展览会,并远赴加拿大参展获一致好评;1995年用于「长三捆」火箭全箭模态实验;1996年用于神舟载人飞船移动发射平台模态实验;2004年用于航天员超重训练设备臂架系统模态分析;2009年11月提出「云智慧仪器和云智慧测试分析时代」的概念;2012年5月提出「云智慧技术对软件制造加互联网和云计算的紧密结合,云智慧技术加新能源等于云智慧时代,等于第三次工业革命……」

                      

屡攀科技高峰、为圆国人之梦

     

多年来,应怀樵教授虽然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但从不气馁。为使中国在「虚拟仪器」领域屹立世界科学前沿,他倾其一身,奉献一生。

作为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满怀科技报国伟大梦想,在中国虚拟仪器技术领域默默奉献,创新不止,成果斐然。2007年,在第二届全国虚拟仪器学术交流会上,东方所的卓越贡献受到高度评价,应怀樵被誉为「中国虚拟仪器之父」。

 2012年12月8日,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中国诺贝尔奖不再是空无一人。

此时,对于数十年如一日奋战在科研战线上的应怀樵来说,能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也就成为他的梦想。作为虚拟仪器研发行业的引路人、指明灯,应教授多年来孜孜不倦、艰苦执着,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科研领域。

让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虚拟仪器」获得诺贝尔奖,这是应怀樵教授一生最大的梦想。我们相信,未来,诺贝尔奖的奖台上,一定会有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身影出现。而事实上,科技诺奖不光是应教授个人的梦想,同时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